技术资料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活性污泥工艺的控制与运行

  • 来源:本站
  • 发布日期:2022-02-06 00:30:13
  • 热度103
  • 在线咨询

一、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活性污泥是通过方法培养与驯化出来的。培养的目的是使微生物增殖,达到污泥浓度;驯化是对混合微生物群进行淘汰和诱导,使具有降解废水活性的微生物成为优势。
1) 菌种的培养液
除了采用纯菌种外,活性污泥菌种大多取自粪便污水、生活污水或性质相近的工业废水处理厂二沉池剩余污泥。培养液一般由上述菌液和营养物组成。
2) 培养和驯化方法
培养和驯化方法有异步法和同步法。异步法主要适用于工业废水,程序是:将经过粗滤的浓粪便水投入曝气池,用生活污水稀释成BOD约300-500mg/L,加培养液,连续曝气1-2d,池内出现絮状物后,停止曝气,静置沉淀1-1.5h,排除上清液;再加粪便水和稀释水,重新曝气,待污泥数量增加至特定浓度后(约1-2周),开始进工业废水,当处理效果稳定和污泥性能良好时,再增加工业废水的比例,每次宜增加10%-20%,直至满负荷。处理城市污水时可采用同步法,即曝气池进废水。连续曝气,二沉池不排泥,污泥回流。
在培养与驯化期间,应保证良好的微生物生长繁殖条件,如温度(15-35℃)、DO(0.5-3mg/L)、pH(6.5-7.5)、营养比等。培养周期取决于水质及培养条件。
二、正常运行工艺控制
1) 曝气系统的控制
控制参数是DO,控制变量是鼓入曝气池的空气量Qa(m3/h),DO控制多大,与污泥浓度、负荷有关。一般来说,负荷较小时,MLVSS较高,DO值液应相应提高。当DO不变时,Qa主要取决于入流BOD5。
2) 回流污泥系统的控制
A、保持回流量恒定,适用于进水量恒定或波动不大的情况。
B、保持回流比恒定,制药保持剩余污泥排放量基本不变,即可保证相对稳定的处理效果。
C、定期或随时调节回流量及回流比,能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但操作量大。
三、活性污泥系统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 生物相不正常
正常的生物相镜检可见大量有柄纤毛虫。这类纤毛虫以体柄分泌的黏液固着污泥絮体。如系统出现大量游泳型纤毛虫,则可能是有机负荷太高或溶解氧偏低所致。
(2) 污泥SVI值异常原因及对策

异常现象原因具体原因对策
 
 
 
 
 
SVI值异常高
原废水水质变化1、水温降低
2、pH值下降
3、低相对分子质量溶解性有机物大量进入
4、N、P不足
5、腐败废水大量流入
6、消化池上清液大量流入
7、原废水SS浓度太低
8、有害物质流入
1、降低污泥负荷
2、加碱调整
3、降低负荷
4、投加氨水、硫铵、尿素、磷酸盐
5、降低负荷
6、减少流入量
7、缩短初沉池停留时间
8、去除抑制物
曝气池管理不善9、有机负荷过高或过低
10、溶解氧不足
9、相应采取措施
10、增加供应量、短时间闷曝气
二沉池管理不善11、活性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时间过长11、缩短停留时间,加大回流量
 
SVI值异常低
原废水水质变化12、水温上升
13、土、砂石等流入
 
曝气池管理不善14、 

(3) 污泥膨胀及其控制
A、丝状菌膨胀  活性污泥系统中的丝状菌过度繁殖,导致膨胀,促成条件包括金属有机物太少、F/M太低,微生物食料不足;进水氮、磷不足;pH值太低,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混合液溶解氧太低,不能满足需要;进水波动太大,对微生物造成冲击。
B、非丝状菌膨胀  非丝状菌膨胀是由菌胶团细菌本身生理活动一次而产生的膨胀。根据具体情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进水中含有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使污泥负荷太高,而进水中又缺乏足够的N、P,或者DO不足,细菌很快把大量有机物吸入体内,又不能代谢分解,向外分泌出过量的多糖类物质。这些物质分子中含羟基而具有强亲水性,使活性污泥的结合水高达400%,从黏性的凝胶状,无法在二沉池分离。另一种非丝状菌膨胀是进水中含有较多毒物,导致细菌中毒,不能分泌出足够量的黏性物质,形不成絮体,液无法分离。
C、措施  临时控制措施包括污泥助沉法和杀菌法。永久性措施可在曝气池前设置生物选择器,通过选择器对微生物进行选择性培养。